赋能创新,驱动发展:解读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深层意义
元描述: 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分析了科技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策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并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本文将从科技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作用,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深入解读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深层意义,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科技领军企业:创新链的“链主”
科技领军企业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其在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人才储备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链主”的角色。它们能够引领科技创新方向,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并最终打造互利共赢的创新生态。
1. 引领科技创新: 科技领军企业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技术预判能力。它们不仅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出“出题”,还能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凝练科技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例如,华为和中兴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突破,以及中建、中铁建等企业在建筑领域的创新,都彰显了科技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中的主导作用。
2.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领军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持续攀升,这体现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科技领军企业积极进行前沿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例如,华为在2023年投入超过1600亿元的研发经费,这不仅体现了其强大的创新实力,也展现了对核心技术的坚定投入。
3.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科技领军企业具有强大的整合资源能力,能够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它们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例如,我国航天、航空、铁路等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成果。
4. 打造互利共赢生态: 科技领军企业作为产业链的“链主”,能够通过创新赋能、资源共享、服务供给、市场提供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例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开放清洁能源创新基地空间载体,为中小微企业搭建双创服务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然而,我国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基础弱、积累薄,创新能级不强、创新策源力不足。
- 创新要素在企业和高校院所间双向流动机制还不健全,制约了科技领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 国外少数创新型大企业构建起以底层基础技术与工艺为支撑的技术创新平台,给我国科技领军企业带来一定挑战。
未来,要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的体制机制,
-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延伸,提升其在科技创新前端的作用。
- 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的机制,探索“科技领军企业出题、科研机构参与答题、金融机构全程服务、人才机构全力支撑”的合作共赢新模式。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毛细血管”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增长点,它们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制造业的基本面,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成为企业创新主力军: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新规模和投入方面持续增长,成为企业创新主力军。它们在细分领域不断突破,涌现出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注入活力。
2. 呈现多样化的创新发展特征: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围绕创新链不断演进,形态更加多元、层次更加鲜明。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持续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聚焦行业共性技术和复杂性技术加大研发投入;“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深耕新兴技术领域;部分科研机构和企业专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 科技创新水平实现历史性跃升: 近年来,民营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部分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成为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上游供应商,对终端产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华为在国产化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部分企业在激光数控加工机床、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并成为行业领军者。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1. 需要通过公共科技资源, 协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分担科技创新风险。
2. 鼓励企业推动生产组织、技术、市场创新, 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因地制宜探索“专精特新”发展路径。
3. 为企业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使其形成依靠科技支撑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需求,二者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活力和价值,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1.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2.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需求: 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领域的科技进步。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就是创新,最终要将先进科技成果落到产业创新发展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 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攀升;
- 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 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需要提升科技成果质量: 围绕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高效组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技术研发。
2.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培育更多科技型创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龙头企业。
3. 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建设更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和机构,拓宽募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资金参与创业投资。
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共克难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
1.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它们能够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3. 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克服各自的不足, 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 在盘活存量专利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推动专利成果转化。
- 在服务校企对接方面,“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帮助企业对接高校,解决技术研发难题。
- 在完善企业融通对接方面,“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搭建交流、展示、服务、对接平台。
- 在加快应用落地方面,国资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地。
然而,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方面,
1. 还存在动力不足、深度不够、环节不畅等问题:
* 需要正确区分不同类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形成面向不同类型企业的各具特色、差异化的产学研融通路径。
* 要推动信息平台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应面向具体场景与应用,深耕产业链供应链。
* 要正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组织文化、目标和管理体系以及存在的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互信关系,持续为产学研融合提供更深层次动力。
* 要引导产学研国际化合作,立足全球视野,推动企业建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结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1. 如何评价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表现出以下特点:
- 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规模和投入不断扩大,成为企业创新主力军。
- 企业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不断涌现。
- 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部分企业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成为行业领军者。
2.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义何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 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 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 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支持其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延伸,提升在科技创新前端的作用。
- 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的机制,探索“科技领军企业出题、科研机构参与答题、金融机构全程服务、人才机构全力支撑”的合作共赢新模式。
4. 如何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通过公共科技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分担科技创新风险。
- 鼓励企业推动生产组织、技术、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因地制宜探索“专精特新”发展路径。
- 为企业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使其形成依靠科技支撑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
5.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在于:
- 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技术研发。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培育更多科技型创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龙头企业。
-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更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和机构,拓宽募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资金参与创业投资。
6. 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正确区分不同类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形成面向不同类型企业的各具特色、差异化的产学研融通路径。
- 推动信息平台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应面向具体场景与应用,深耕产业链供应链。
- 正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组织文化、目标和管理体系以及存在的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互信关系,持续为产学研融合提供更深层次动力。
- 引导产学研国际化合作,立足全球视野,推动企业建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